复旦大学慕课下载: 原子物理学
类型:公开课
主讲人:王迅,籍贯江苏无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出生于上海,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迅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微电子教研室副主任,表面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迅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与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研究,硅基低维量子体系和光电子物理等研究。
教授课程:王迅主讲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晶体管原理》《MOS集成电路》《表面物理》等多门课程,期间也给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当“代课老师”,教授《大学物理》等多门基础课程,每个学期为不同系科的本科生教授20到30节课。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迅长期从事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在半导体表面结构和电子态研究,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和机理研究,硅基低维量子体系的材料制备、物理特性研究和新型器件研制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成果。
学术论著
据2020年5月上海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网站显示,王迅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的有170余篇,论文被国际刊物他引1200余次。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0年5月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显示,王迅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与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与三等奖3项,1996年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主讲人:封东来,1972年10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物理学院“严济慈”讲席教授。
1994年,封东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2010年,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0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封东来长期从事复杂量子材料及其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封东来主要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谱和其他以同步辐射为基础的实验手段研究高温超导体和其他强关联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有序现象。同时,他对同步辐射实验技术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在世界多个同步辐射工作过。他同时负责复旦大学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上的负担光束线的建设工作,这是中国国内大学在大科学装置上建设的第一条光束线。 [19]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封东来发表论文180余篇,他引总计14800多次。 [9]
成果获奖
根据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封东来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人物评价:在封东来心目中,科研工作非常神圣,需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开阔的视野、勇敢创新和钻研深入的精神,而最重要的品质是严谨求真。抱着这样的信念,多年来他埋头辛勤耕耘,取得一项又一项的成果。(《盐阜大众报》评)
封东来是中国在超导和电子结构研究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者,他研究兴趣很广,解决问题一直是他的强项。(《复旦》评)
学院介绍: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由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九校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校园、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复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公开课,哲学专业考研学生必看课程。
课程列表:
-
P1第1集 原子物理学 绪论
-
P2第2集 原子的位型:卢瑟福模型(一)
-
P3第3集 原子的位型:卢瑟福模型(二)
-
P4第4集 原子的位型:卢瑟福模型(三)
-
P5第5集 原子的位型:卢瑟福模型(四)
-
P6第6集 原子的位型:卢瑟福模型(五)
-
P7第7集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一)
-
P8第8集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二)
-
P9第9集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三)
-
P10第10集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四)
-
P11第11集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五)
-
P12第12集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六)
-
P13第13集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七)
-
P14第14集 量子力学导论(一)
-
P15第15集 量子力学导论(二)
-
P16第16集 量子力学导论(三)
-
P17第17集 量子力学导论(四)
-
P18第18集 量子力学导论(五)
-
P19第19集 量子力学导论(六)
-
P20第20集 量子力学导论(七)
-
P21第21集 量子力学导论(八)
-
P22第22集 量子力学导论(九)
-
P23第23集 量子力学导论(十)
-
P24第24集 量子力学导论(十一)
-
P25第25集 量子力学导论(十二)
-
P26第26集 量子力学导论(十三)
-
P27第27集 量子力学导论(十四)
-
P28第28集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一)
-
P29第29集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二)
-
P30第30集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三)
-
P31第31集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四)
-
P32第32集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五)
-
P33第33集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六)
-
P34第34集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七)
-
P35第35集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一)
-
P36第36集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二)
-
P37第37集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三)
-
P38第38集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四)
-
P39第39集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五)
-
P40第40集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六)
-
P41第41集 X射线(一)
-
P42第42集 X射线(二)
-
P43第43集 X射线(三)
-
P44第44集 X射线(四)
-
P45第45集 X射线(五)
-
P46第46集 X射线(六)
-
P47第47集 X射线(七)
-
P48第48集 X射线(八)
-
P49第49集 X射线(九)
-
P50第50集 X射线(十)
-
P51第51集 X射线(十一)
-
P52第51集 X射线(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