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 课程编号:5333
  • 课程共 214 页
  • 课程格式:PDF  
  • 最近更新:2023年05月04日

电子书内容介绍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是近年来新兴的碳排放领域的热点问题,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响应,是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引导世界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本书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重要意义,对现阶段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基础和条件进行梳理,并从概念理论和技术理论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从本质上探寻近零碳排放的发展方向。针对能源、建筑、交通三个主要碳排放领域提出相应的研究策略。同时也探讨了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所必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

作者:吴智泉等 著
定价:98.00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030566386
页码:212
开本:32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任务,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近零碳排放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及。随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主动控碳,加强能耗管控,有效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创新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到2020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是人类克服温室效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构想和务实解决方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碳排放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低碳技术和政策跟踪研究,跟踪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概念开展了全面研究。我们高度认同这一概念和提法,认为近零碳排放是低碳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地,是科学的、动态的,是可监测和可实现的。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发布《2016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项经费研究项目征集公告》,经申报评审,我们承担“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方法论及实施机制研究”项目工作。该项目是2016年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研究成果科学,我们建立了由火力发电、新能源、节能环保、建筑设计、能源政策、能源经济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在对现有低碳试点开展大量研究基础上,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多轮研讨、调研、评审,最终形成了提交的研究报告。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我们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引起大家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关注、思考和探讨,以利于示范工程的建设。因此,在前期研究的主要
理论成果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展了从生态文明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碳循环机理到主动控碳策略,从总体规划到主要部门实施方案,从低碳试点成果到政策保障措施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为主线,共8章:第1章介绍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时代背景,并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关系;第2章主要为前期调研工作的综述性归纳总结和研究,使读者能够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基本情况、基础条件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第3章主要是相关理论研究,明确给出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内涵和特征,研究了近零碳排放技术与低碳发展的互动机理,讨论了碳循环基本机理及其意义,就总体规划思路做了探讨;第4至6章将低碳和零碳技术按目标任务分类,分别对能源、建筑、交通行业的近零碳技术路线、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和具体描述,提供了相应的策略:第 7 章在概念、分类策略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南;第8章主要对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保障机制和体系进行阐述,给出了近零碳排放发展的制度建议,是实现工程顺利推进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书由吴智泉拟题纲、著作、统稿和修改定稿;冯强参与全部主要工作;唐宏芬编写了第2章和第8章的部分内容;王伟编写了第4章和第8章的部分内容;许昊煜承担了第2、5、6章的部分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涉及较多文献数据,尽量做出标注,如有遗漏,还请原著作者同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做出当面感谢。由于本书撰写时间较短,作者对各专业内容的研究和理解深度不够,难免出现纰漏,本书所提结论尚不成熟希望各界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分享到 :
《碳资产管理》
上一篇 2018-03-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